top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规划到落地的全流程实操指南(附案例)

2025.04.15 4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与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背景与意义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近年来我国自然资源领域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核心举措。自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试点以来,全国已有1500多个试点项目,投入资金超6700亿元,完成整治规模720余万亩,新增耕地66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6万亩,显著提升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综合效益。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治理,解决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难题,实现“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的优化重构,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例如,重庆铜罐驿镇通过统筹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修复等12个子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还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并发展了特色产业,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这类案例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系统性平台。

规划先行:科学统筹与顶层设计

规划体系构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纲领,遵循“规划引领、县域统筹、局部微调”原则。规划需明确“三区三线”的管控要求,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

例如,浙江宁波案例通过“全域整治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构建了更合理的“三生空间”布局。

需求分析与资源评估

项目启动前需全面评估区域资源禀赋与问题。如湖北孝南朱湖办事处针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统筹农用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投入11.72亿元实施7.53万亩整治,最终实现耕地保护与生态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评估需涵盖土地利用效率、生态退化区域、历史文化保护需求等,确保规划与地方实际深度契合。

多规融合与公众参与

规划需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衔接,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例如,江西余江案例通过“产业下沉”车间建设带动140余人就业,形成群众参与的共治模式。规划阶段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吸纳民意,避免“一刀切”式整治。

实施阶段:全要素整治与政策协同

农用地整治:集中连片与质量提升

农用地整治是核心任务,需通过耕地提质、低效林草地改造、污染土壤修复等手段提升耕地质量。例如,江苏建湖、四川大安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碎田变整田,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和亩均增收。吉林大安则通过盐碱地治理,探索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路径。

建设用地整治:盘活存量与集约利用

针对闲置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等低效用地,需通过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释放空间。例如,天津宝坻、浙江温岭通过老旧宅基地盘活,腾挪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上海松江案例将低效工业厂房改造为科技园,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与群众增收双赢。

生态修复与历史文化保护

生态修复需与产业发展结合,如广东蕉岭案例通过水系修复培育生态产业,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历史文化保护则需注重“修旧如旧”,如重庆涪陵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引入农旅产业,保留乡愁记忆。

资金筹措与政策工具应用

资金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广东始兴县顿岗镇项目通过“投资人+EPC”模式引入社会资本6.5亿元,并获农发行30亿元政策性金融支持,形成“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政策方面,可叠加使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专项债等工具,如安徽无为案例通过整合财政、社会资本和项目资金,破解融资瓶颈。

典型案例深度解析

案例1:重庆市铜罐驿镇——系统整治与产业融合

铜罐驿镇以“规划引领、系统整治、制度改革、共建共享”为路径,实施5大类12个子项目,涵盖农田整理、古镇保护、产业升级等领域。通过整合资金与资源,该镇不仅新增耕地1200亩,还打造了以柑橘产业、红色研学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模式,年接待游客24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

案例2:广东始兴县顿岗镇——政企银协同与全周期运营

顿岗镇项目总投资26.86亿元,涵盖农用地整理、未来社区建设、生态修复等19个子项目。通过“投资人+EPC”模式,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并获农发行专项贷款支持。其创新点在于将土地整治与产业导入结合,通过土地指标交易、农文旅运营等实现收益平衡,形成可持续的“整治-开发-运营”闭环。

案例3:浙江嘉兴天福万亩方——耕地提质与现代农业

嘉兴通过全域整治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亩均增收100斤。项目采用“多田套合”技术,同步推进土壤改良与灌溉设施建设,并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农业机械化率提升30%以上。

验收评估与长效管护

绩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验收需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效益为核心指标。如湖北宣恩案例通过建立“财政+项目+社会资本”评估体系,动态监测整治成效。同时需总结可复制经验,如江西瑞昌通过“百处秀美村庄、千亩特色产业”模式,形成生态与产业协同的样板。

后期管护与利益共享

项目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轻管”。例如,浙江余杭案例通过“一棵樟树”激活村民自治,将整治成果与基层治理结合,确保农民长期受益。收益分配上,可通过集体股权、产业分红等形式保障农民权益,如重庆九龙坡吸引12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形成“土地红利共享”机制。

未来展望:从试点到常态化的路径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需从三方面突破:  

政策创新:

进一步优化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探索跨区域指标交易机制;  

技术赋能:

推广数字化管理平台,如利用遥感监测、GIS系统实现动态监管;  

产业融合:

强化“土地整治+”模式,如结合光伏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提升项目经济自平衡能力。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抓手。从规划到落地,需坚持“生态优先、农民主体、政策协同”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多元筹资、全要素整治和长效管护,方能实现耕地保护、生态修复与产业振兴的多维目标。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涌现,这一平台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来源:建投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