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5.03.18 49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两年“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高频词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一词的正式提出,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同时,也是对农业领域发展方向进一步的指导,这意味着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基因育种商业化、农业机器人应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等赛道或将将迎来价值重估。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思维定式。其内涵丰富,涵盖了从生物育种到无人机植保,从人工智能监测到数字农业平台等多领域的创新技术与应用场景。

科技赋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的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借助无人机实现精准施肥、施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土壤、气候数据以优化种植方案等,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绿色可持续性也是其重要标志

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料使用等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农业新质生产力还强调产业融合性

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或畜牧养殖,而是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模式,如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体验农事采摘、感受田园风光,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生产出更绿色、更安全、更具营养价值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约束的背景下,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可以确保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实现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种业科技创新则有助于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农业新质生产力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它带动了农村产业兴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

政策支持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研项目和成果转化,对农业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农业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要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和技术,如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加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让农业科技在广袤田野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产业融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以产业繁荣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活力源泉。

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引领着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它融合了科技、绿色、融合等时代元素,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共同推动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必将为乡村振兴描绘出更加绚丽的画卷,助力我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来源:中农富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