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颖: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部署。“农机装备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协同应用的物质载体。与此同时,农机装备还是现代化大农业最核心的生产工具,也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动力源泉。可以说,农机装备肩负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梦颖说,基于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在农业科技部分关注农机装备,提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
杨梦颖介绍,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有促进研发应用和推进报废更新两方面要求。
加快国产农机适用装备等研发应用
近年来,围绕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我国不断加大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力度,以国产番茄收获机、茶叶色选机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整机装备成功实现突破,农机自给率不断攀升。相较于前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注重补齐农机装备短板,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方面突出“国产农机”,更加强调国货国用,牢牢掌握我国农机装备科技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突出“适用装备”,即不仅要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农机装备体系,还要开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农机装备,如匹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艺水平、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机装备。此外,还要研发与未来农业业态、能源技术、制造材料相适应的农机装备。
推动老旧农机报废更新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已进入存量市场阶段,目前许多老旧农机设备已经接近或达到报废年限,性能下降,故障频发。加力淘汰报废使用年代长、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业机械,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努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仅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农业作业成本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机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如装有北斗定位系统的农机产品能够实现精准作业、自动驾驶等功能,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是市场发展的重点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因此,必须把握农机装备更新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农机产品更新改造、升级换代,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
杨梦颖建议,未来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可重点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强化农机研发技术攻关,把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要素。
建设农业粮食主产区智能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夯实农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充分发挥国资央企科技创新和产业主导作用,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农机装备创新联合体,不断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关键领域的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数字赋能发展智能农机装备,布局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方向。
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物联网+农机”“人工智能+农业”“人工智能+服务”等。对现有农机装备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农机产业链整体转型提升,夯实农业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力。开展高效绿色智慧农机、农业机器人等前沿农机装备的研发攻关,积极布局符合未来农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农业新 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
(来源:经济日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